发布时间:2017-05-26
个人艺术简介
陈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仃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协会理事,北京市高等艺术教育协会理事,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展览馆协会展示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 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评委。
作品参加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二届、 第四届、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都市.田园 — 中国美术馆中国画提名展,《新富春山居图》60位名家邀请展 ,卢浮宫国际美术展,法国大皇宫国家博物馆“中国意象——当代中国水墨与雕塑艺术展” 中国美术世界行巡展,第四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重要展览,作品《中国文化》获第四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优秀奖(最高奖)
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大剧院、浙江美术馆、蒲华美术馆、北京市政府、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北京荣宝斋等相关部门收藏。
个人艺术履历、作品及学术观点入编国家重点文献《中国现代美术史》。作品及论文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文艺研究》、《装饰》、《国画家》、《江苏画刊》、《中国艺术》、《收藏》、《艺术收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美术报》等刊物和报纸上,出版多本学术专著及个人画集。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台、北京电视台、湖南卫视台、山东电视台、台湾中视、美国爵硕大学纪录片摄制组分别对其水墨艺术创作及学术研究作了专题报道。
中华瓷韵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入选作品:《中华瓷韵》440cmx270cm
陈辉是近年来美术界,尤其是水墨画领域涌现出来的一位成绩斐然的中青年画家。从他第一件获奖作品在全国性大展中引起学术界关注起,我就一直注意着这位新人的每一步变化。近年以来,陈辉新作泉涌、佳作叠出,他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宁和静谧的无人之境、悠远隽永的形式韵致,使他逐步形成了独有的风格特征,在每次画展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而且以它鲜明独到的视觉形式夺人眼目。
山水景观系列-3 2007 水墨纸本 400x160cm
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造型艺术专业的学术带头人,陈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理论和丰富的艺术素养,他具有极好的艺术禀赋和直觉力以及捕捉细微特质的敏锐性,同时又有着熟练的驾驭水墨绘画语言的能力,这种基本功的优长,充实与实践积累,使他在选择以山水画角度切入,以山水景观与民俗建筑为主题表现对象,又将徽式老屋作为与水墨语言相对应的题材表述时,这种结合就显得十分相融相契,因此他的《老宅春秋》、《皖南冬境》、《中国文化》系列作品一经推出,便吸引了同行的兴趣。在这批作品中,传统中国建筑内厅陈设的格局与形式组合经过作者严谨有序的再调度,产生了具有现代平面形式结构的审美意韵和物质抽象形式结构的视觉效应。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陈辉充分调动了纯明的水墨语言,用写意和阔笔渲染的手法,以巧妙且绘画感极强的挥写,将画面对象的时空感、秩序感有效的显现出来。最为独特的是,陈辉智慧地营造和渲染了光与空气感,将光照射与年代久远的老宅内尘封之感绝妙地表达了出来,达到了既实且虚、既虚而实、既安静又灵动、既写实又富抽象意韵之境界。这种画面视觉感的求取与达成具有相应的难度,但在陈辉的笔下,一是解决了画面虚实和大块黑白灰对比的图式效应;二是解决了绘画作品内涵中历史文化与当下的时间、空间含义;三是使作品的主题内容通过虚实相间的整合再造,突显了传统文化精神与审美趣味相谐的浓厚氛围,引人入胜、发人遐思,意味绕梁。可以说,这些作品是近年来各种美术展览中不多见的,较好地解决了形式与内容、观念与技巧、传统继承和探索创新三者关系的优秀作品。
太行山即景140cmx70cm
陈辉的成功当然不是偶然的,这是他经年刻苦努力,兼修内外功夫的结果。但是陈辉并未满足于既有的成果,继《老宅春秋》、《中国文化系列》之后,陈辉将其艺术的聚焦点由屋内移向室外,由层叠架构的近景向窗外、门外、向庭院、村落、远景拉移——同样的形式语言,同样传统的生活居所外环境、同样的传统文化景观与符号、同样的传统文化标志性建筑和人文记忆……,丰富性增强了,空间感扩大了,文化内蕴的包融性也多样了。陈辉进而以更为大胆的拓展,更富表现性的写意手法,向意象、抽象的艺术境界突进。他的水墨关注点迅速扩容,由局部景观向全景式的人与自然、与天地、与空间的关系演变。在《大气影像》、《守望家园》、《天际卧云》等这批新作品中,符号化造型得以赋予其作品更富想象的内容与空间。狂野与内敛、扩升与收降、黑白色彩对比的强弱博弈、张力与气韵的交合纠结、大笔挥洒与局部的细微丰富……,都在作品中得以充分的宣泄与尽情释放,陈辉所追求的抽象性表现和视觉形式的最大限度强化获得了充分的扩充与提升,进而形成了陈氏水墨图式中写实+诗意表达和写意+抽象表现的两级目标,并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可喜可贺。
《堂前依旧故人影》365cmx145cm
陈辉尚值盛年,唯其精力弥满,勤奋多产,他必将有着令同龄人羡慕的发展前景。祝愿他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锲而不舍、德艺双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清华美院名誉院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 冯远
陈辉艺术观
对艺术作品的学术性评价要看它是否有深入研究的价值,能否站在学术前沿,体现文化内涵,揭示艺术本质,形成艺术理论体系下的美学价值观,在表现形式上有对传统继承的创新性和研究性。即能在艺术前瞻性的纵线上研发深度,又能在艺术比较的横线上拓展厚度。深入探索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意义在于对历史文化的回味、对时代寓意的思考、对图像视觉的重构、对作品诗意的营造,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奠定民族文化艺术在国际大背景中的重要位置。研究当代水墨艺术的价值在于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发展传统、关注当代。整合中西合璧的优势,坚守中国传统水墨艺术气韵生动与写意的人文情怀,借鉴西画中有关比例、构成、空间、光影之美的视觉要素,崇尚民族文化精神,注重笔墨意韵的传承,开拓当代水墨语言新的表现形式,努力构建时代风貌的经典作品。艺术变则通,不变则死,创新之变不是断裂之变,丢失之变,它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结合的优化之变。艺术作品变革中是艺术家艺术观念、审美意识、价值观取向,艺术的悟性和表现技能等诸要素的综合体现。艺术家只有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积淀,创新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艺术的未来与未知引人关注,艺术家肩负着推动文化艺术的历史责任,艺术家生活在理想和希望中,他们在不断探求着人类情感的奥秘。
中西融合”的绘画语言在表现画面整体效果上,更能体现中国画的本体特征,也更能有效地在中国画自身美感的表达中创造出现代人的视觉感受来。
中国水墨讲诗情画意,重神似和意韵,强调以形写神,求似与不似之间。意在笔先、胸有成竹,注重造型的气韵生动。它的笔墨形式是围绕着造型展开的,笔墨是营造意境的截体,是突出和表现意境的艺术形式,是中国画保持民族性不能丢弃的承传精神。如何发展好传统精神,使传统中国画融入时代语言,注入当代人的生活气息,并赋以传统中国画表现形式的现代感,将中国画所具有的内涵与气韵、抒情与意象的特性同西方现代绘画语言的视觉优势进行合理的嫁接,新的艺术形式与气象的诞生皆有可能。笔墨的晕染有烘托气氛的特点,是表达意境之美的优势,这是西画油彩所不及的。把莹润含蓄的墨色与平面分割的西方现代构成主义的艺术形式予以结合,可以表现出画面的视觉张力和比例美感;以墨分五色的层次表现出黑、白、灰的节奏及笔墨的韵味;以中国画笔墨的写意之性表现出客观世界的意象之形,展示出具有东方平面化特色的美感形态,在对繁多复杂的形态进行归纳与简约的同时,保持作品结构与形象的概括性。从东方传统的审美意境与西方当代的视觉表现中寻找一种属于本土艺术的精神家园。画心中之象,写心底之情!
艺术作品视觉感的求取与达成具有相应的难度,在我的作品里一是解决了画面虚实和大块黑白灰对比的图式效应;二是解决了绘画作品内涵中历史文化与当下的时间、空间含义;三是使作品的主题内容通过虚实相间的整合再造,突显了传统文化精神与审美趣味相谐的浓厚氛围,以解决形式与内容、观念与技巧、传统继承和探索创新的三者关系。在流动着的光影水墨之中,徘徊着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传统”,它的图式美感与传统中国画有所区别,显现出西画的某些特质,但同时它又没有丧失中国画雅淡至美、意蕴至美的意象空间。
我的水墨系列作品显现出这一探索历程中具有的阶段成果 —— 在流光徘徊的水墨之中,一种有别于前人、也有别于今人的诗意之境。其着眼点在于西画光影效果与水墨律动的相互结合之上。画面追求在墨色浓淡的流动中自然显现某种视觉上亦真亦幻的光感,这个空间随着光的流动、徘徊与反射,唤醒了某种历史的记忆,引领着我们的思绪在不同的文化元素中游动。醉心于光感空间的形式探索,其意义却在于通过光感的方式让我们重新领悟了历史的回归,以提升一种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自省意识。
作品欣赏
《皖南冬月》120cmx180cm(中国国家大剧院藏)
皖南时光120cm180cm(中国国家大剧院藏)
《皖南迷境异幻时》160CMX200CM(中国美术馆收藏)
《什刹海印象》125cmx125(北京画院藏)
《圣.莎费汉小镇之晨》70cmx70cm(荣宝斋藏)
《皖南印象》之一(浙江美术馆收藏)195CMX145CM2004年
《太行岁月》365cmx145cm(参加中华情-太行魂中国画展)
《中国文化》365cmx145cm(参加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恍若隔世》320cmx210cm(参加第三届科学与艺术展)
《圣-莎菲汉小镇的早晨》(瑞士)
140cmx70cm(参展中国美术世界行作品展)
《石破天惊》200cmx160cm(中日画家联展)
云破天隙映梯田160cmx200cm
参加中国美术馆提名展
大气影像系列-1
星期天的早晨 35cmx70cm
拍摄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