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大家画语:陈辉谈艺术

发布时间:2022-12-13

01.jpg


02.jpg


03.jpg

陈辉


1959年生于安徽合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市高等艺术教育协会理事、全国高等美术教育书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第11届、12届、13届全国美展评委、


代表作品《中国文化》《皖南迷境异幻时》《卢沟桥之岁月》《中华瓷韵》《岁月之遗痕》《老院子的光线》《什刹海印象》等。 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大剧院、浙江美术馆、湖南美术馆、云南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四川成都现代美术馆,安徽宣纸博物馆、蒲华美术馆、株洲美术馆等收藏。


物境·心境·意境——陈辉2022年新作


中国画写意的本质是情感表达中对写意精神的崇尚,是人文情怀的关照与呈现。它以文化、思想、修养、阅历、艺术感为基础,它有独立完整的程式系统和文化基因。独特的血缘因素使中国画与其它架上艺术保持着不同的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拉开了风格与面貌的差异,并存留着那块其它绘画形式无法取代的原生态之家园。


04.jpg

陈辉《荷香幽静处》23cmX64cm 2022年


笔墨生发于心底。笔为骨,墨为血肉,精神与境界是灵魂。情与景汇、意与相通、情境交融、物我两忘之意境油然生成,顷刻之间可转化为创作的灵感,相由心生、随心所向。笔墨是造型的载体,笔墨当随形、神、意、韵之统一,故笔墨当随感受,笔墨当随意境。好的造型是笔墨运用到恰到好处时的形象传神,是形态的鲜活与生动的塑造,它是造型、笔意、心象、意境的合成。好的造型里一定会有好的笔墨,好的笔墨里必然也会映射出好的造型。物象的造型要有艺术感染力,两者相辅相成,终身相守。有艺术感染力的造型就会吸引眼球,触目不忘、回味无穷。形式美用之不尽,笔墨形式千变万化。


05.jpg

陈辉《大龙门的时光》68cmX23cmX4 2022年


当生活深深地触动了你时,你一定会有感而发。有情时奋力画,无情时努力学。艺术创作不能有量化指标,要有闲暇时的奇思妙想。日常的读书品鉴与优雅的生活情调是艺术创作线索与因素,是激活待发的创作灵感的前兆,影响着作品的格调与品味。格调与品味的基础建立在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积累,对观山听泉、卧居游历、道法自然、以道观象的体悟到渐悟至顿悟的感知。由此说中国画重感悟的过程,是以修养、境界取胜的。同时,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是双刃剑不能分离。许多经典之作的背后是作者的深厚的文化思想基础与文、史、哲的积累,是学养修为与生命阅历的折射。是独立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独立之判断的写照。


06.jpg

陈辉《月色下的扎尕那》200cmX160cm 2022年


艺术的感觉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体验与直觉。艺术的灵感是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被激活的那一刻而获得的艺术冲动,如此的艺术冲动非常珍贵。多数的写生之佳作都诞生于此时的迸发。这是感动于生活和自然的艺术发现,慧于眼、应于手、得于心,蕴涵着生动的气韵和生命的气息。艺术创作是每个阶段对生命历程的不同呈现 。灵感的源泉出自生命阅历的厚重积累与触景生情的随心所向、激情的迸发出自于精力充沛下艺术敏感的洞察力与心手合一之功力的凝聚、作品中的艺术性出自于艺术思想与修养内涵下所创造出的画面视觉感染力。如果说艺术观念没有图像化的艺术性表达,其作用也就是哲学层面的概念而已。


07.jpg

陈辉《静默的日子》68cmX23cmX4 2022年


绘画时要观自然的节奏与画面的整体关系行笔施墨。习画时常念古人理法,则与自然理法相通不易。不可只重技法而远离自然,也不能只重传统而忽视了自己。创作时,要舍得古人理法,还须舍得对自然理法的客观写照。把握以形写神、以道观象的意象造型观去心悟自然,固会有胸中丘壑之妙境。行笔施墨于似与不似间方能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继承传统的最好方式就是突破传统的已有模式,不断实验和创新。实验是艺术原创性的基础,实验孕育着艺术新生命的胚胎,实验带来了艺术可能出现的创新和闪光,并不断寻找到艺术风格的差异性与独特个性的新风貌。


08.jpg

陈辉《和谐家园》68cmx23cmx4 2022年


艺术家对生活要真感情,对创作要真性情,对艺术要真守情。技是方法和手段,技为艺服务。艺是情感的表达,艺以修养支撑。艺离不开德,厚德才能载物,不息才能自强。,德艺承载画品,画品即人品,画品即是人格的投影。生活中做人一定要老实低调。艺术创作中不能太老实,否则会僵化死板,缺乏艺术表现力。学习需要谦虚,作画则需要自负。不能只重技法而远离生活自然,也不能心存传统而忽视自身的个性。传统是动态的、发展的,是在边传边统中演进着的。优秀的传统一定是经典的,但不是重复的。发展好传统是对传统的最好继承。艺术个性是艺术家的生命,恒长持久需坚守。艺术观点可以各持己见,但不能人云亦云。


09.jpg

陈辉《课堂写生之一》68cmX23cmX4 2022年


11.jpg

陈辉《课堂写生之二》68cmX23cmX4 2022年


绘画从本体入手,探寻生活形象的气韵生动与出神入化,呼唤艺术刻骨铭心的感动和震撼心灵的力量,在通往人之情感的奧秘中发现绘画的魅力与光芒,向着未知与神秘的灵魂深处探究。而这一切又体现在寻常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中。以不寻常的发现与思考去升华对生活中的客观物象的不同艺术感受,艺术表现的错觉意义既在于此。由此心境与场域的碰撞下的“道之悟”萌发出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与内容的交响尤为珍贵。


10.jpg

陈辉《夕阳万叶秋》80cmX25cmX4 2022年


外来文化只能间接的补充我们的体能,民族文化精神才是我们躯体与灵魂的支撑。中国画要坚守形神兼备、意象造型之品格,坚守人文思想、诗意情怀之精神,坚守澄怀观道、气韵生动之核心。努力向着不重复传统式样,不重复大师风格,不重复自己艺术形式的方向前行。追求自我品格的构建,崇尚民族风格特色,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多思考、多实践,多出精品佳作。最终,艺术作品还是要经得起人民、社会、历史检验的。


12.jpg

陈辉《相栖》80cmX25cmX4 2022年


绘画是本土的、是自由的、是心相的、个性的。绘画是不可复制的、是唯一性的、是有独特性的。 我们应以传统的经典来审视判断当下,以当下的多元去思考研究传统。现代艺术的纯粹不应否定古典艺术的优雅,当代艺术的先锋也不应成为对现代艺术的替代。


13.jpg

陈辉《小院秋色》68cmX23cmX4 2022年


中国画有其独特的艺术语境。我试图在作品中强化艺术的一种意象表达的格体,一种光影流变中可能承载的历史厚重感与岁月的沧桑感、一种水墨本体语言的纯粹性所能表现出來的诗情画意中的亦幻亦真、一种画面由内向外延伸出来的静谧浑朴的天籁之悠远。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但创新未必就能产生理想的结果,未必就能孕生出精品或佳作,但艺术作品的新品种一定是诞生在创新里。

——寅随想拾零    陈辉


14.jpg

陈辉《何为风景所见》80cmX25cmX4 2022年


“水墨积微”与“素色为绚”——读陈辉先生的水墨新作


中国传统水墨艺术不贵五彩,强调水墨素色之妙。水、墨、纸、笔彼此交融,生成枯、湿、浓、淡之变化,呈现“水墨积微”的视觉妙境,以及“素色为绚”的水墨艺术精神与视觉品质。


15.jpg

陈辉《花香鸟鸣》68cmX23cmX4 2022年


“水墨积微”与“素色为绚”,亦是陈辉先生水墨艺术的基本品质,其笔墨形态,成为画面空间与形式的直接组成要素,而非附丽于传统概念,抑或为迎合表现对象的媒介附庸。


16.jpg

陈辉《寻迹》23cmX64cm 2022年


在陈辉先生一系列壬寅新作中,我们可以体验到其极具空间化与结构化的勾皴擦染、泼扫印拓所营造的视觉妙境。在其作品中,作为笔墨内涵精神的承载之物,水、墨、笔、纸四种基础介质,实现了媒介与画面自身的自足性特征。画面媒介的自足性特征,亦被认为是绘画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17.jpg

陈辉《相望》80cmX25cmX4 2022年


陈辉先生水墨语言的自足性特征,体现在把水性与墨性还原为“质料”的媒介属性,回溯到水墨的“语源”层面,巧妙避开元明以降水墨观念在“语义”层面上的意义与话语裹挟。他说:“继承传统的最好方式就是突破传统的已有模式,不断实验和创新。”在其创作中,元明以降的笔墨话语观念,作为其水墨创作实践的“垂示”与经验预设被悬置,而水墨“语源”层面中水性、墨性、纸性、笔性的视觉特性与精神内涵,成为其长期专注、凝视与研究的对象,并作用于其艺术实践中的某种自我洞见与反闻自性。其水墨意象,尚自然、尚清韵、尚透明、尚素朴,可称得上是一种优雅的放纵,亦呈现出画家强烈的理性与克制。


18.jpg

陈辉《超市门前清》34cmX45cm 2022年


可以说,传统水墨艺术中的“水墨积微”与“素色为绚”,是中国水墨艺术在“语源”层面上,水性、墨性、纸性、笔性的核心精神价值之一,亦是陈辉先生在创作中的精神法器。在其作品中,水与墨的漫延恣肆与精妙控制,呈现为与天人共舞、神魔合一的彼此交融、收放、行止、凝集、渗透与叠加。其笔墨意蕴相当厚重,不仅画面层层积染着精微的笔痕层次,其笔墨形态始终明朗而精准地镶嵌于画面的空间结构之中,从而使笔墨的形态、节奏、气韵呈现为一种视觉秩序与和谐。


19.jpg

陈辉《初冬》23cmX68cm 2022年


此外,其作品中那些明晰而易于辨认的母题,亦非传统概念图式的叠加,以及现实存在之“物质”;而是画家在长期写生体验、概括积累中,通过光与影、黑与白、虚与实彼此交融变幻,呈现出“造物之妙”的精神隐喻。这一点,在其自身的创作笔记中亦体现得非常显著。他说:“艺术的感觉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体验与直觉。艺术的灵感是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被激活的那一刻而获得的艺术冲动,如此的艺术冲动非常珍贵。多数的写生之佳作都诞生于此时的迸发。这是感动于生活和自然的艺术发现,慧于眼、应于手、得于心,蕴涵着生动的气韵和生命的气息。”


20.jpg

陈辉《粉墙黛瓦是谁家》68cmX68cm 2022年


可以说,其水墨艺术探索与实验,无论是水墨本体之精神,还是语言媒介之实验,都是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大美术观”视野下,对水墨“语义”的悬置与“语源”的关注,以及超越古今、中西等二元经验的观念束缚中。对中国传统水墨艺术“水墨积微”与“素色为绚”的基本品质与精神内涵的自我诠释与探寻。


21.jpg

陈辉《云锁太行》68cmX68cm 2022年


可以说,陈辉先生孜孜不倦的水墨实践与探索路径,不是为了达到某种话语共识中的被理解,而是通过其个体的艺术实践,感觉到水墨艺术在“水墨积微”与“素色为绚”的变幻莫测与视觉未知中,存在于画面的陌生感而被体验。


——何先球


部分作品欣赏


22.jpg

陈辉《晌午的阳光》68cmX68cm 2022年


23.jpg

陈辉《百合幽香》80cmX50cm 2022年


24.jpg

陈辉《山巅云开之时》68cmX68cm 2022年


25.jpg

陈辉《山水景观》200cmX160cm 2022年


26.jpg

陈辉《冬日的溪流》33cmX33cm 2022年


27.jpg

陈辉《冰河暖流》50cmX80cm 2022年


28.jpg

陈辉《复苏的大地》200cmX160cm 2022年


29.jpg

陈辉《冬暮》68cmX68cm 2022年


30.jpg

陈辉《暮色中的炊烟》68cmX68cm 2022年


31.jpg

陈辉《梦回故里》200cmX160cm 2022年


32.jpg

陈辉《农家》33cmX33cm 2022年


33.jpg

陈辉《甘南小村庄》33cmX33cm 2022年


34.jpg

陈辉《相守》25cmX80cmX4 2022年


35.jpg

陈辉 《小鸟天堂》68cmX23cmX4 2022年


36.jpg

陈辉《蔡树庵村印象》68cmX23cmX4 2022年


37.jpg

陈辉《山崖下的小村落》68cmX23cmX4 2022年


38.jpg

陈辉《杏黄村农家》68cmX23cmX4 2022年


39.jpg

陈辉《皖南人家》68cmX68cm 2022年


40.jpg

陈辉《此境可待》25cmX67cm 2022年


41.jpg

陈辉《山恒水浸》23cmX64cm 2022年


43.jpg

陈辉《风中荷影》200cmX160cm 2022年


44.jpg

陈辉《平静的山村》23cmX68cm 2022年


45.jpg

陈辉《小院前的绿色》34cmX45cm 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