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29
创造•理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学术作品展
文中言《北海2011.7.13》
当北京老城区具体的景物与层层叠印的工业化典型符号电路板、沧桑历史的老地图共存于一个画面时,当老北京写实的景物与工业质感很强的丝网印制方式结合在一起时,不确定性产生了,有时甚至是迷幻。真实、具象的景物变得模糊了,似是而非,若隐若现,电路板上的数字符号、老地图上的文字也柔和了许多。我将北京老城区和工业化的符号电路板邀请到了一起,共同进行着对话,也许是各说各话,也许是共同发声,或许是纷杂的噪音、或许是美妙的和声,这种对话是不确定性的。
陈辉《石破天惊》
《石破天惊》是陈辉《灾难系列》作品中的一幅。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地震与海啸发生时的惨烈情景。
作品以纯水墨的现代构成方式,表现了山石,水,气体瞬间撞击爆发所凝聚的惊天骇力,于此凝固定格。动与静、刚与柔、生于灭、天与地在黑白两极的阴阳天界中幻化为恍如隔世的残像,家园被无情的吞噬……
在画面的纵深处依稀可视若隐若现的月球,寓意着人类要与地球和谐相处,爱护自然,保护生态。过度的建设、无节制的采伐,东方的地平线將难以升起安宁的曙光,遥远的月球也未必可以接纳夺命的地球人。
李鹤《肉身·呼吸》
平躺的神曲默默不语,环绕的气息悄悄凝聚,这是一场时间的独白,也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思,我们的肉身从大地中来,与大地接触,吸收万物营养,呼吸天地精华,我们也呼吸在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呼吸着欲望横飞的空气,或许有那么一个短暂闲暇,让自己轻松平躺下来,然后问问自己,当平凡的肉身退去,我们还剩下什么。是传续,是技艺的传承,文化的延续。
姜祖青《络系列3》
在人的头上描绘出光环,并不是赋予人以神性。因为人的躯体和精神的生命之源不是来自外在的物质。
相反,把人塑造成佛人的样子,也不是说人的本真被人以外的神性赋予,其实反而是佛来于人心。
为了体现人的本质,我画了一系列的人与植物、动物的附合,去反映人被自然事物的对比、交错、重合、依偎、丰富…人与自然物的无间亲密、天然融合,让人与造物、与生灵来比照,也深化了人的形态及其本质特性的外显。人融合万物才能真正地富有人性,人融合自然之生命灵性才有无边的生命成长。
这个系列的作品,我即选用了中国画中传承千年的纸草、绢、墨、铂等,也实验性地使用了马克笔、丝网等现代材料,试图运用平面性的黑白画法,且注重面画肌理的丰富性,求得单纯静谧中的骚动,让观者从视觉上通过对绘画肌理的观看来感知,亦或能凸显起人感知觉的丰富性。
人、造物、佛…,中国传统材料、现代画法、黑白、平面、层次、肌理…,质与形,形与知…让绘画主题与形式之间自然生长,希望画如生命体一样,不断发育,庄严存在。
袁佐《颠倒的季节》
我特别喜欢尝试体验传统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意识:高远,平远,整个世界在你眼前一览无余。我对西方绘画中对于光的强调印记强烈,我将自己画面中光的形和中国水墨画的飞白做对比。有时我尝试着将画面外光作为一个形来处理画面。有时也可以将透视关系产生的形作为面和色块来构建画面。在意识上促使这两个不尽相同但无不有关联的形发生某种错位或暗示,使得人们在审视画面时在视觉经验上有一个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的感受,且又有某种物理实际存在的现实性,从而感受到一种创新的光感、色彩感和空间感。从这些意识出发,我在坚持传统油画工具材料的唯一性、独立性和完整性。在画面中组织材料的表现,笔触的多样性和随意性,媒介材料的使用和限制,我总是沉浸在绘画语言的创造、组织、表述的亢奋之中。
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绘画更加关心绘画中的文学内容或政治主张。我们习惯于遵循某种特许的绘画风格,乐道于照相机捕捉图像的功能或是否能够超越这一功能。我们一时间将中国的传统忘却了,忽略了绘画艺术另一个方面:绘画语言的直接表现和创造。写实绘画和抽象绘画之间实质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它们都是在运用绘画来表现形、色彩、空间、时间和材料。它们之间的仅有的不同只是造型习惯和倾向不同,表达的主题不尽相同。绘画的意识需要一个自信﹑很有勇气﹑很自由的状态来培养建立。艺术家个人的履历,文化修养和知识当然也是影响这种绘画意识水准高低﹑新旧最重要的因素。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是清华学人能够自由前行的必备条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此次展览所提倡的创新-理想,正是鼓励教员和艺术家以自己的大胆试验、追求卓越的探索精神去寻找艺术上新的可能。作为清华的老师,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传承美术学院的传统亦是我们每个清华人必须努力的,也是我们如何教授下一代中国青年艺术家时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
陈辉《石》
雕塑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假山石为原本,中国人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寄情于山石是中国人文化血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精神进行现代艺术转换,对假山石进行机械分割和材料转换,体现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和重构。
李天元《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小麦》
“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小麦”天然的非转基因小麦每棵都有个性,像人一样外形和颜色都不同不完美甚至有点丑。转基因小麦每棵都饱满色泽均匀。随着人口的增长科技的发展,人的食物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转基因、化肥、激素等技术提高了植物的抗病能力和产量,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而这对我们自身的健康会产生什么样影响?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正在面对的问题。
付斌《平行线系列之39》
平行线系列的创作初衷是为了寻找一种平时熟悉的场景中的陌生感。我将生活里的风景从现实中抽离出来转化为内心景观。“平行线”其实是在讨论现实与内心两者之间的距离关系,同时也是描述了我的创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平行,有时相隔很远,有时又无限接近。
在创作手法上我选择了版画所具有的独特材料感和木刻语言,将版画中的版的制作痕迹保留下来,与绘画语言相结合,试图找到版画与绘画,间接与直接之间的一种暧昧状态。
莫芷《如是此身》
人们观看,所看到的并非对象,而是对象在视野中的投影,在认识中的显现。它们由一个个局部,像盲人摸象那样,拼凑出一个隐隐绰绰的实体。人们的概念与认识为一切存在之物赋形,勾勒出他们可以被触碰,被谈及,和被译解的形状,<<如是此身>>所要谈及的正是这样一个先验与辩证的问题。
王君瑞《林场木屋》
作品表达在林业开垦采伐时期对自然生态造成的破坏,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停止对森林的采伐,如今林场的木屋已经成为人类思变过程中的一种标志,这些无人居住的木屋在告诫着我们:美好的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