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
个人随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艺术评论 > 正文

胸怀浩远 笔耕不辍

温中良來清华美院读博研习水墨艺术已经三年了。初识中良,憨态恭谦、温和礼让,忠厚可信,诚实笃定。如同他的名字一样,让人有一份亲和感。三年过去了,当初的中良印象依然如故,然而他的艺术创作却发生了惊人可喜的变化。他实现了进京后学习的承诺,一改他往日已形成的笔墨程式与构图方式,其笔端墨间不断涌现出凝重浩远、苍茫孤寂的独特格体,重构江山、以情写意的画面妙境让人耳目一新。甚至很多熟悉他以往作品的人都不敢相信是中良笔下的新墨迹。但在我看來这是中良做出的一种选择,是继承后的创新,是对传统的再延展。保持传统笔墨意韵,更迭艺术形式,构建画面意境,是对民族文化精神特征的体现与弘扬。中良对艺术本体的判断与选择,归结于他博学众长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的执着信念,不重复自己的敢为勇气,向往自我个性的精神指向。他的笔墨间蕴涵着追求人格与情怀的纯度,闪动着生活与艺术的耀变光芒。这是一个青年艺术家很难得的品格修为与生命阅力下的创作激情,决定着艺术作品的高度与厚度,深度与醇度。


中良入学前与读研三年间,多次随好友驾车赴西藏、新疆、甘南等地游历考察,收集素材,写生心得。一路上的艰辛换来的是他心灵的洗礼,艺术天窗的开启。丰富的疆域变化与地貌特征,浩渺无际,雄浑旷远,苍穹一体的胜境构成的史诗般的神圣画卷,震撼了中良的心灵,点燃了中良的艺术激情,唤醒了中良的破旧立新的勇气。中良在思考,以往的笔墨格体已无法表现当下的境遇,如何将优秀传统融入当代?如何将自然山川转换为艺术心向?他在想印象派的辉煌不就是将室内作画移向室外,在阳光下发现了色彩的变幻与光彩。高更发现了塔西堤岛,从此他获取了艺术创作之源,成就了他后印象派的位置。吴冠中发现了江南故乡的小桥流水人家,诞生了他诗情画意的银灰色调,由此提出了油画的民族性问题。艺术需要发现,艺术还需要敢为敢破。艺术需要实验,艺术更需要创新。艺术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条不重复于前人、不重复于自己、不重复于美术史的路。艺术不畏孤独,坚持唯一性,一意孤行至心灵的远方。中良是如是想,如是行,如是做的。知行合一,坚定前行。观中良近期的作品,画风浑朴概括、空蒙阔远、山峦叠嶂、云水共天。皆有他山非此山,众揽千峰晓的气势。构图饱满整体,山体外形呈雕塑般的张力,将密集山脉的肌理统一于山廓之中,增添了画面的繁简之节奏对比。层层尽染的浮云打破了现实的空间,穿梭于迷幻般的时空场域,构成了动静相依的画境。用笔不失传统之骨法,古法出新。或苍劲枯痕,或行云流水,依地貌形态行合理之用笔,笔意当随时代。用墨华滋莹润,墨分五色。或积墨重叠复染,或偶发意向兼得,依自然气象施墨韵之节奏,墨意当随心境。设色单纯凝重,含蓄朴厚。或主观意向着色,或自然归纳施色,以道观象,呈现艺术升华于生活。大山秋水、戈壁荒漠、朝暮阴晴、春秋冬夏在中良的心中已是一种心象符号,一种艺术载体,是留在他心灵深处的永恒烙印。中良不忘中国传统精神的意象造型观,摆脱了单纯对客观物象精准描摹的依赖与束缚,很好地归纳、概括、提炼出了他心往的精神家园,神往的胸中丘壑。向着感悟、直觉、心动的艺术格体与艺术境界奔涌。应该说,中良寻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坐标,在这条主线上,他可以不断的注入新的体验,新的尝试。或许以后的中良还会变,但不管怎么变,每个人都应在艺术的行进中把控好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不断积累,不断学习,独立思辩,独立前行,胸怀祖国的同时,还需放眼世界。


中良的探索还在推进,研究还在深入。我相信他的能力所驾驭的艺术创作会不断的得以延伸与拓展。我认同他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照中的把控维度。我确信他的人品所支撑的艺术修养与品位的纯厚,我更看好他苦行僧般的自律与持之以恒的坚守与执着⋯⋯一缕不灭的艺术光亮,一股燃烧的艺术激情,一颗仰望星空的艺术理想者正在蓄势待发,奔向他胸中可望可及的目标,我们期待着⋯⋯


陈辉        庚子立秋于北京